发改委相伟: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特色小镇发展

房地产金融家 2018-04-16 16:56:00
用手机看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2018年4月21-23杭州论坛特邀10多位高层先进智库专家和国内标杆项目的一线操盘手,亲临现场解读乡村振兴,特色小镇和田园综合体在党的19届3中全会,全国两会机构改革调整后的新机构,新热点,新机遇,新政策,新挑战;创建申报要点,顶层设计,创新发展,产业变革

2018年4月21-23杭州论坛特邀10多位高层先进智库专家和国内标杆项目的一线操盘手,亲临现场解读乡村振兴,特色小镇和田园综合体在党的19届3中全会,全国两会机构改革调整后的新机构,新热点,新机遇,新政策,新挑战;创建申报要点,顶层设计,创新发展,产业变革,产业导入,产业融合,城乡融合,IP打造,投融资方案,国家金融扶持政策,政策工具创新,项目运营实践,规划设计,资源对接,优质项目孵化、标杆项目实地考察等多角度,多维度,全方位系统的为您的发展助力和赋能。同时为参会领导和企业家提供一个高效的学习实践,交流互动,项目合作,拓展高端人脉的平台。

 

全国各地如火如荼进行的特色小镇建设将被拉回“产业立镇”的正途。

正在进行中的第二批全国特色小镇推荐中,住建部明确要求,不得推荐以房地产为单一产业的镇,并要求被推荐的小镇需实施并储备一批质量高、带动效应强的产业项目。

两种地区适合建设

在9日举行的“产业引领特色小镇健康发展”分论坛上,国家发改委发展规划司城镇化规划处相伟表示,虽然特色小镇是新型城镇化的热点,但并不是所有地方都适合做特色小镇,也不是所有企业都能做好特色小镇,更不是短时间就可以打造出成功的特色小镇。

在国家发改委的调研中发现,现在的特色小镇很多缺乏成熟可靠的运营模式,并没有很好地解决好成本和盈利模式的问题,即使是一些知名企业运作的特色小镇也存在长期亏损的问题。

相伟认为,特色小镇更像是一个“奢侈品”,从城镇化的角度来看,有两种地区适合建设特色小镇,一是人口达到300万以上的中心城市或大都市周边,二是特色资源所在地,而且这种资源是不可移动的,比如景德镇、茅台镇。

要符合6项条件

2017年5月26日,住建部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做好第二批全国特色小镇推荐工作的通知》,要求第二批300个高级特色小镇在6月30日前申报完成。这是继去年10月公布了首批127个全国特色小镇名单后,住建部再次在全国范围内启动特色小镇的推荐工作。

此次住建部要求推荐特色小镇需满足的6项条件中,特色和产业位列前两位,首先要求具备良好的发展基础、区位优势和特色资源,能较快发展起来;其次要求实施并储备了一批质量高、带动效应强的产业项目。(附图)

这份通知中明确要求,对存在以房地产为单一产业,镇规划未达到有关要求、脱离实际,盲目立项、盲目建设,政府大包大揽或过度举债,打着特色小镇名义搞圈地开发,项目或设施建设规模过大导致资源浪费等问题的建制镇不得推荐。

县政府驻地镇不推荐。

以旅游文化产业为主导的特色小镇推荐比例不超过1/3。

6月9日上午,在2017清华同衡学术周“产业引领特色小镇健康发展”分论坛上,国家发改委发展规划司城镇化规划处处长相伟作了题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特色小镇发展”的主题演讲,从国家推动新型城镇化的任务出发,更精确地界定特色小(城)镇的含义,并提出特色小镇下一步的工作方向。

特色小镇是一个非常热的话题,但是特色小镇并不是新型城镇化的全部,它甚至也不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和首要任务。为什么这么讲呢?我们知道新型城镇化是这些年中央一直在推进的重大的战略部署,2013年中央召开了排名前列次城镇化工作会议,2014年中央正式发布了新型城镇化的规划。对于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内涵或者是主要任务,中央有一个非常清晰的全面部署。

1

新型城镇化的四大战略任务

1、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首要任务是有序地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就是要解决现在城市里面大概2亿多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问题。那么,如何解决这2亿多人市民化的问题呢?途径就是统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国家发改委用了很大的精力做这个事情。通过差别化的落户,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让有能力、有意愿、可能落户的先在城市里面落下来。这些年落户的限制是一直在放宽的,从2014年国务院落户的意见,按照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到2016年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的36条,都是在不断地放宽各级城市的落户限制。

到2020年有1亿多要落户城市,那剩下的怎么办?要让他们逐步地平等享有城镇的基本公共服务。推进这些事情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核心是要有钱。如何来确定分担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成本?这是一个核心问题。

2、合理引导10亿左右城镇人口的空间分布

麦肯锡在08年就讲迎接中国10亿城市大军,这10亿城市人口如何分布呢?这对中国来说是一个大挑战,因为中国的国情跟美国和其他国家都不一样,我们国土面积很大,但是我们宜居程度高的国土空间只占全国国土空间的21%,必须集约利用好。“十三五”规划布局了“19+2”的城市群格局,通过测算,到2020年大概有74%的城镇人口分布在这些城市群里面。

 

此外,还有大中小城市问题,从我们的观点来看,大中小城市都是城市规模结构里面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大城市的问题是辐射带动功能不强,所以未来的核心是加强辐射带动功能,而不是继续的扩大规模、摊大饼。中小城市则一直是缺位问题,从1997年停止设市以来,一直到今年的3月份,城市数量是没有变化的,而城镇化率实际上是从30%到了57%,所以核心的问题是要加快发展中小城市,要加快设市,所以最近我们也在推进设市工作。还有一个是小城镇的问题,中国有2.1万个建制镇,还有1.2万个乡,这些镇未来有很大一批要消亡。对于中国来讲,应对的办法就是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那么,哪些是重点呢?有特色的,所以这就是我们讲的特色小镇的来源。

3、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

人到城市要宜业宜业,怎么办?就是要建设和谐宜居的城市,防止大城市病,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总书记也讲了五个统筹,我们现在也在通过不同的方面,包括产业、空间结构等等各个方面来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4、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使城镇化率到70%

我们有10亿的城市人口,还有4-5亿的农村人口,这相当于欧盟的人口。城乡关系一直是我们城镇化或者现代化一个重大的命题,怎么来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这也是城镇化的重要任务。

2

有序推进特色小(城)镇的建设

特色小镇是中国“四化同步”的新载体,但并不是所有地方都适合做特色小镇,也不是所有企业都能做好特色小镇,更不是短时间就可以打造出成功的特色小镇,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特色小镇更像是一个“奢侈品”。

特色小镇是一件好事,这也是中央领导肯定的,特色小镇实际上是中国“四化同步”的结合体。

1、从工业化角度来说,特色小镇促进了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变革。

对于工业化来讲,特色小镇是什么?是产业升级的载体。是一个新产业的聚集地。也就是一个新供给。我觉得今天的主题非常好,就是产业引领。没有产业特色小镇做不了新供给的话,它所起的作用不会太大。为什么中央对特色小镇这么重视呢?我想更重要的是强调它对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作用。

2、从城镇化角度来说,特色小镇是一个重要载体。

城镇化到现在到了这样一个阶段,57%的中心城市外溢和中心城市周边地区的发展已经成了现在重要的趋势。在至少要有30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周边发展一些特色小镇的产业载体,形成一个都市圈。它既利用了中心城市的市场,也利用了中心城市的资源,是一个都市圈的组成部分。

3、从信息化角度来说,特色小镇需要信息化的支撑。

对于信息化来讲,现在特色小镇之所以能够发展起来,除了交通的支撑以外,信息化的推进、信息化的支撑是非常重要的环节。特色小镇的发展需要插上信息化的翅膀。

4、特色小镇之于农业现代化很重要。

对于农业现代化来讲,特色小镇很重要。我们为什么不在大城市里,我们跑到一个特色小镇去,是为了让城市人也享受一点农村生活的乐趣,或者农村的生态环境,农民耕作的体验。这个理念的背后往前推也可以推到霍华德讲的田园城市。

综合上述几个角度,特色小镇是符合“四化同步”的大趋势,而且很好地解决了很多问题,成为一个四化城市的新载体。

但是特色小镇不是谁都能干得好,不是所有的镇都能建特色小镇。从城镇化的角度来看,两个地区可以建。一个是300万人口以上的中心城市周边。第二个是特色资源所在地,而且这种特色资源一定要不可移动,比如说景德镇。

3

特色小(城)镇建设经验

前一段时间我们八路人马出去调研特色小镇,了解到特色小镇有很多类型,一类是新经济、新动能的载体,比如说浙江的一些新型小镇;第二类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比如说袜艺小镇,景德镇的陶瓷小镇也在这种转型升级过程中;第三类是文化旅游类的,这类是最多的,也是难度较大的;第四类是房企转型建设的服务型小镇,包括碧桂园做的特色小镇。

这一轮特色小镇和以前不太一样,取得了一些经验。

1、创新工作机制和培育方式

特色小镇出台的政策并非支持性政策,国家发改委出的政策就是规范和引导的,其他部委出的面都比较窄。22省出台政策文件的核心是什么?有很多省采取采取“事后奖补”,实行创建制,这也是一个很大的创新。

2、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载体,引进市场化力量

现在的特色小镇很多缺乏成熟可靠的运营模式,并没有很好地解决好成本和盈利模式的问题。很多地方来做特色小镇只有一个想法,比如说圈地建房。基于此,发改委用市场化的机制来做特色小镇,如何实现市场化的机制呢?核心就是要实施一个千企千镇工程,通过搭建一个“一网一库”的新平台,来实现企业和城镇结对子。两者合作开发包装项目,用市场的力量来开发特色小镇,而非政府支持。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